從職業災害的復原談復工之路
舉凡上下班通勤職災、工作場所受傷等,都可視為職業災害。勞工一旦發生職業災害,對於勞工本身及家庭都造成嚴重衝擊。不僅要面對身體傷害、心靈的煎熬、勞資關係的對立、甚至龐大的醫療經濟費用支出等,都會打亂每個人的生活步調,讓人措手不及。
王先生在一家土石工程公司上班,某日在工作中,左手無名指遭到生產線輸送帶捲夾而斷裂,雖然經過治療,但指頭無法接回,最後經勞保局核定為失能13等級殘。王先生在身體復原後,重振信心,想回原職場復工,然而卻因職災補償與休養期間的薪資問題,與雇主之間關係緊張,雇主雖允諾讓他復職,但他回到職場,發現雇主並未記取他受傷帶來的教訓,職場的職業安全衛生均未改善,心理的創傷再度浮現,為了家計問題,需要經濟來源,卻因勞資問題未解,不敢輕易換工作。
這正是典型的職業災害後的復工情形。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於各縣市政府都派有職災服務社工員,面對這種複雜的問題,社工員都必須介入協助。王先生的擔憂也成為社工員首要的任務,經過社工員長達一年的陪伴,協助解決王先生與雇主間的爭議,並發掘家庭中的支持力量,再連結就業服務資源,王先生終於順利轉入家事服務員的工作行列。
然而並非每位職災勞工都能成功復工,依據勞動局的經驗,許多勞工在職災過後,身體功能受到影響,不見得能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即便回任,也常因功能不再如前,無法達到最佳表現,而受到更大打擊。且有些勞工在受傷後,會對原來的工作心生恐懼,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工作;而勞工災後面對漫長的復健之路,期間沒有經濟來源,更常會因此失意沮喪。因此,復工雖然是職災勞工服務的目標,但是並非每一位勞工都俱備復工所需要的條件。

圖說:醫療復健是否完成、執行工作的能力是否需要再強化、職場是否能配合受傷勞工而做調整,以及職場同僚的支持都會影響職災勞工復工的成功率。
在復工的目標下,社工員需要多面向的評估職災勞工各方面條件是否成熟足以回到職場,包括醫療復健是否完成、執行工作的能力是否需要再強化、職場是否能配合受傷勞工而做調整,以及職場同僚的支持,這些條件發展成熟度不一,就會影響復工的成功率。
職災意外的發生,總在不願回首的過去。職災服務社工員必須陪伴並支持勞工朋友再往前邁進。藉由鑑別勞工的復原進程,才能擬定妥適的服務計畫。復工評估更細緻時,不僅能回應勞工的需求,也可區辨出應發展的服務資源。復工之路是一段不短的路程,職場安全衛生工作的落實,才是斷絕職災發生的根本。當不幸發生職災事故,請勞工朋友勇於求助,各縣市都配置有職災勞工服務社工員,可協助勞工處理法律、醫療與復工的問題,也企盼工安落實,職場零災害。若有職業災害服務需求或諮詢,請洽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02)23381600轉分機5313~16。

圖說:106年度職業災害勞工服務MV「肩膀」放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