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0/15

勞動臺北電子報第228期

發行: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發行人:高寶華 

本報每月1、15日出刊

團體協商成功的策略

潘世偉

    團體協商的成功牽涉許多面向,在此短文中,我們僅能簡略的提出一些概念,提供給想要進行協商的勞資雙方參考。

    其實團體協商只是建立勞資關係遊戲規則的一個選項,透過溝通與員工參與制度如勞資會議等,亦可以解決勞資間利益分配的問題。團體協商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市場經濟下,勞資間利益衝突通常難以僅靠政府或法制解決,因此在制度上團體協商仍然是今日勞 資間解決利益衝突的重要工具。

    團體協商制度可以依據產品市場的變動,讓勞資雙方自我建立符合產品市場水準的薪資福利與條件,避免國家過度干預勞動市場,因此能夠建立較為靈活之勞動市場制度,使公平與效率兼顧,勞資合作但亦競爭,可以提升生產力,維持企業的永續發展。

    勞資之間有利益衝突是勞動市場常見的現象,因此勞資雙方首要學習的,是認知與運用不同時機下的衝突管理模式。衝突的原因是資訊落差呢? 還是因為手段或目標的不同? 還是因為價值觀差異太大? 其次在協商過程中勞資雙方亦須掌握口語溝通與傾聽的技巧,經由發想(腦力激盪)來達成共識,事實上學習傾聽以及尋求創意是讓團體協商達成目標的重要方法,勞資雙方亦應瞭解如何進行組織內部的協商,如何建立組織內部的團結基礎? 如何與利害關係者建立適當的溝通關係以獲得支持? 協商的團隊又該如何建立? 如何進行角色扮演等。當面臨協商僵局時又該如何處理? 進行調解或仲裁嗎?

    協商過程中勞資雙方是否了解己方及他方的相對談判優勢為何? 導引不達成協議的相對意願有多高? 協商時的時機掌握如何? 因為時機會影響雙方決策及聽取與考慮相關資訊之能力,進而影響協商的結果。因此勞資雙方在協商前,協商進行中皆須擁有掌握資訊,分析資訊的能力,這些資訊除了協商實質事項例如產品及勞動市場的內容外,甚至於包括雙方成員之個性,及協商有關之程序性事項等,通常掌握資訊愈多,協商結果會越豐碩。

    在我國,勞資雙方在團體協商上仍可經由一些策略的掌握促使團體協商順利進行。第一個是蠶食鯨吞的策略,也就是在勞資協商初期尚未有太多信任感時較難形成共識時,雙方應該就較簡單或者較小的議題進行協商,尤其是台灣勞資雙方夥伴關係概念尚未形成,團體協商也尚未被視為解決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手段,勞資雙方尤其是工會為了達成目標,傾向急於拋出所有的議題,希望一次協商後就能達成協議,但也因操之過急,難以完成協商,甚至於造成爭議。其實團體協商的彈性即在於其與時俱進的制度設計,在此一 階段協商尚未完成的議題,下一次協商時仍然可以討論,因此就協商策略而言,應該逐漸建立雙方的信任感以及共事的信心,先從簡單或是較小的議題開始協商,透過這些議題的協議,建立信任感,可以促成下一次的協商,朝向更複雜更困難的議題的協商,以建立更有內容的團體協約。

    第二個策略是在協商時了解對方的真正利益所在。大多數勞資協商因為勞資雙方的目標差異甚大甚至於相反,因此雙方通常試圖掌控資訊,堅持己方的立場,以分配性談判的模式並且預備在必要時以力量壓迫對方接受己方的談判訴求。縱使在協商過程中分配性模式仍是主要的模式,但是利益型協商的模式仍然應該被使用來解決雙方僵持的立場,也就是勞資雙方透過理解對方在堅持的立場背後,真正在意、擔心、或者期待的利益為何? 因此雙方必須願意交換資訊,共同透過客觀標準,以選擇並且決定大家經過發想而來的方案。

    三個策略是協商議題的選擇。協商議題可以經由組織內部的比較、與其他雇主比較、或是生產力的改變、企業與員工的一般資 訊、以及對對方協商議題的反要求等方法產生。資方通常注意協商之結果是否還能夠維持其競爭力與財務平衡。資方通常也不希望協商的結果會樹立新的範例。私部門的資方通常也希望協商的結果對於留任或吸引員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條件,注意成本上的支出是否相對帶來相對的利益。公部門之協商例如學校、醫院或是公用事業,重視的是財務預算與決算是否維持平衡,和政府法令制度控制之程度與內容等。資方當然更注意協商之結果是否影響其預留足夠資金的能力。資方當然希望協商的結果是否能夠使現有的員工更為願意產生合理的工作態度且與資方合作。資方也希望見到協商之結 果對於其維繫關鍵技術是有利的。

    總之,團體協商的目的並非打倒另一方,因此當雙方願意進入協商時就應該思考如何向對方靠近,爭議行為並非協商的目標,勞資雙方應該盡可能以誠信的態度進行協商,透過創意達成共識。

潘世偉老師上課照片

 

我想回饋:

文章主題對您的幫助程度?





可寫下您對文章的感受或建議

若有勞動法令或其它勞資問題請至臺北市陳情系統1999(https://1999.gov.taipei/)。

驗證碼


淨零碳排政策當顧及勞動發展

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及人力資源學系副教授

台灣勞動學會理事長 張家春

    環境部於2024年8月9日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決議碳費一般費率起徵價格將落在每噸300至500元間,並兩年檢討一次,將採分階段調升,2030年後每噸費率能達1,200至1,800元。對廣大的勞動者而言,內心擔憂企業會把增加的成本轉嫁造成「綠色通膨」,苦日子中將要來到。據悉,有房地產業者放話房價會漲一成以上,但環境部評估,碳費對建築成本的影響小於1%。這中間的估算落差洽反映出當前政府對於實務的認知有所偏誤。當排碳有價,房地產業者跟消費者的確可能共同承擔長期預期的能源上漲與循環經濟的投資,因此房屋建造就會考慮節能減碳的設計施工與建材的採用,否則未來要付出的碳排代價可能更大。這樣而增加的營造成本就絕非環境部只對當前材料製造含碳計算的一次性成本而已,例如建商會採用隔熱的綠色建材而非當前的非綠建材,成本自然不會等同環境部所估。

    每次看到國外關於綠色工作的職業訓練資料時總是慨歎我們政府何時才會醒悟淨零碳排政策是方方面面整體經濟社會因應衝擊的政策,而不是現在只談再生能源、碳捕捉材料技術開發等等圖利研發機構及能源開發商的偏頗政策。以前段所述綠建築建設的指標就涵蓋: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及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八項指標。這就是實施碳費(稅)之後,消費者不會只是就現有的碳排環境來規劃未來,而是會因為碳費(稅)而改變消費選擇。他們會全面性的轉向偏好到綠色消費產品上。因此,簡單舉例說明:建案中會選擇買自然採光佳的,隔熱保暖好的材料,水循環利用佳的用水系統…等等的建築。我們看到在英國政府有開設屋內環控電機工程職訓班,提供因應新型態的住屋需求而有的控溫環境施工工法,其中多功能的感應器與中央空調的佈線,線路施工與氣密施作方法都涵蓋在訓練中,這已經與傳統的電匠訓練多有不同;又因為氣候變遷,夏天高溫、冬天暴冷,土木泥做也有不同的工法要求,尤其是材料上多有新型泡棉隔離物料,施作方法是要在夾層中均勻灌入泡棉,這又是一門新技術的教學,英國所有建築設計、土木泥作、室內裝潢等證照都為了因應這種變化或者增加訓練課程或者設立新的工法證照來因應。而這些變動都會是因應碳費徵收所帶來的建築工法變動,也會增加建造成本。環境部其知之乎?

    我們不得不呼籲政府應當重視氣候變遷下整體民生及產、職業結構的變動,當努力創造綠色經濟的良性循環下多方面的因應策略,而非當今只看短期,只聽少數電能專家及環工說客的偏頗建言,遽下80%相關預算專用於再生能源,負碳技術中,忽視了關係眾多營營求生的技術勞工,更忽視了這些勞動者背後所代表的家庭,而這些勞動者家庭卻又是撐起整的經濟的主體,政府忽視綠色經濟下勞動相關的因應政策將帶來嚴重經濟衰退的結果。

    經濟的“綠化”會影響就業市場,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原有工作的轉型;二、既有工作消失;三、新增工作機會。原有工作的轉型則如前一段建築業的工作有了新的產品需求推動而使得建築師必須懂得新的建材與新的綠色設計需求,使得建築工人必須懂得新的材料如何施作,使得設備供應商轉向新的設施產品的供應。這就是原有工作的轉型。本文這樣舉例就是要凸顯與政府現下只強調發電產業的工作轉型不同,雖然發、輸、配電業也會更先行的面對工作轉型需求,而產業的勞動發展正也同樣被忽視。第二,既有工作的消失很多人會舉例發電業從燒煤轉成再生能源,所以原來發電廠中的勞工會失業,但是實情當然不止於如此,舉例而言,越來越多的電動車會使得以後修車更進入模組化修車,傳統的修車廠將會逐漸被汽車生產商的保養廠所取代,那麼傳統修車工人將何去呢?第三,新增工作機會,當然現階段我們最重視的是淨零碳規劃管理師,目前也讓青年趨之若鶩。然而新增的工作何止於此?還有綠金、黑(海洋吸碳)金及資源回收(再利用及租賃)的新增工作都是新增工作的範疇。

    我們現在的政府必須重視生活實踐。台灣綠色經濟重組的主要趨勢和機制是什麼?哪些特定技能和一般技能是新興的,哪些正在下降?需要哪些職業來緩解氣候變化,應該制定哪些政策來滿足對綠色職業的需求?如何開發教育和培訓系統以快速回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如何使教育和培訓標準更接近職業標準和雇主在綠色工作中的優先事項?這些都是重視勞動發展所必須對應的課題。當看到外國如火如荼的開展綠色技能技術認證,進而開設技能訓練,結合市場需求推介就業活動而我國幾乎在綠色勞動力養成、因應衝擊下之勞動者保護、就業市場轉型上相關政策不動如山,本文還是要再次呼籲淨零碳排政策當顧及勞動發展,建議:

    一、 綠色轉型政策當注重勞動課題

    綠色就業的增長涵蓋更大的就業範疇與工作內涵,推動政策要使得勞動力市場有更大靈活性、促進台灣內部勞動力流動的潛力方得紓解及因應綠色就業轉型的變化。

    二、 當依國情全面性檢討綠色經濟相關之激勵措施

    在英國蘇格蘭和威爾士制定了綠色就業戰略,認識到所有職業都需要“綠化”,所有工人都需要一些通用的“綠色”技能,因此僅僅推責於特定的“綠色”部門並不週全,我國應在台灣氣候變化方案及其相關行動計畫中確定各產職業技能差距,並通過可勞動培訓戰略整合到國家全面性減碳能效計畫中。

    三、 當注重綠色經濟與部門變化的協調

    有些行業可能會衰落,比如煤發電和其他重工業,但大多數行業會正向發展。廢物管理和生物燃料的農業生產等低技能工作會減少。“綠色議題”可能會無意中導致社會某些階層遭受損失。政府須跨部門設立 “淨零碳排因應基金”專門為那些因全球競爭而失業的人提供幫助。

    四、 當建立綠色就業技能工作職類典

    從速建立新興綠色經濟相關的技能工作職類典,可分為通用技能和特定技能兩大部分來訂定。

    五、 當建立綠色就業特定技能證照制度

    綠色經濟相關的特定技能並不完全是新技能,它們有的是附加的,有的是現有技能的融合,政府須將轉型與新興的技術涵蓋到各個行職業工作證照制度之中。

    六、 當重視綠色經濟教育與訓練課程的發展

    重要的是,修訂後的課程,特別是科學和技術方面的課程,提供有關緩解技術的必要知識。專業人士和藍領工人都需要接受相關綠色技能的再培訓。所有終身學習計畫都應提供適當的技能更新,以順利向低碳商業的過渡。

    七、 提供在職者新技能培訓

    應儘早確定新的技能需求,以便支持培訓人員熟悉新政策對的技能影響。建議成立「台灣綠色職能發展委員會」,可就新技能換新就業倡議為未來的一個關鍵優先事項制定了綱要,更能預測新的技能需求並協調就業和教育政策。

    八、 重視綠色經濟的社會面需求

    綠色經濟的社會方面是顯而易見的需要一種影響整個社會的新工作方式。因此,不僅應審查所有商業和就業部門的技能和教育需求,還應審查更廣泛的社會將發生行為和技術變革,在全社會範圍內提供緩解措施,對於新產生的失業、怯志工作者實施救濟措施。

野火燎原,氣候變遷還是遙遠的課題嗎? 轉載自:unsplash.com

再生能源,新興的工作 轉載自pexels.com 以上照片皆來自免版權或可免費使用照片的網站

我想回饋:

文章主題對您的幫助程度?





可寫下您對文章的感受或建議

若有勞動法令或其它勞資問題請至臺北市陳情系統1999(https://1999.gov.taipei/)。

驗證碼


活動名稱/內容 時間/地點 洽詢單位/電話  相關連結
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2月17日報名截止 報名相關問題請洽「報名與資訊服務中心」
營業資訊:
客服專線:02-2577-6025
營業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10點至晚上8點(週六、日公休)
地址: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3之177C號
官方E-mail:info@wmg2025.tw

 

如您對本電子報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至E-Mail:labornewspaper@gov.taipei,本信箱僅供讀者對電子報編排、文稿、主題等建議;有關勞資問題請改至臺北市陳情系統1999(https://1999.gov.taipei/)反映。

勞動即時資訊請加入勞動臺北粉絲團


本電子報歡迎轉載,僅供非營利目的使用,轉載時請務必註記來源為「勞動臺北電子報」,另請讀者切勿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原作文字,如有前述行為致有損害原著作者名譽之疑慮者,依現行著作權法規定,須自負民、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