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減災之營造安全管理困境與改變
明志科技大學環安系副教授兼環安室主任 鄭慶武
近年來,職安署推動營造業營造四化(設計標準化、構件預鑄化、施工機械化、人員專業化)等,期能從源頭進行風險控制、作業危害阻斷,以期有效達到防災、減災目的。然而,從歷年來重大職災統計分析結果,卻也發現職災千人率未有效控制及逐年下降;儘管政府以強而有力制約與勤查重罰下,職安管理問題卻一直存在於少數管理者的錯誤認知中。探究發生原因很多,主要肇因與事業單位以成本為優先考量,但對工作者於作業中危害應有的安全防護不足有關。然而,實務調查結果也與工作者安全認知不足也有很大關係,如認為災害不會在自己身上發生之「樂觀偏差」;以及知道卻做不到的「矛盾心理」之行為認知等,才是災害無法被有效控制與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應資訊科技技術發展,近年來物聯網技術(IoT)導入營造工地安全管理,並應用AI人臉辨識及結合CCTV設置(如圖1所示),期能就作業中個人安全裝備使用情形納入監視與行為矯正用。其管理架構為從自動檢查開始的點,透過現場巡視、巡檢將點連結成線,再由責任區管理,將線串聯成面。最後,考量工安無死角,再依據施工階段風險評估結果,配合工程進度之主要危害項目進行檢核與管控,並導入IoT技術進行全域全面性監控以確保施工安全。
圖1 科技應用於工地安全管理重點連結
然而,由於營造施工介面複雜性,職安管理又涉及人、機、物料等資源調度與變異,再加上人員異動、老年化與缺工等問題困境。管理者如何同時兼顧工程進度,又能在符合職安法規要求下順利推動,其困境的突破重點在於施工前須先擬定一套合理、有效、可行的管理模式,如圖2所示。依據作業中所可能存在的工序與安全設施設置衝突點(如吊籃及外架開口作業),透過以綱索吊掛及人員鈎掛安全繩等作業示範與導入,以期在不影響作業工序及施工效率下,又能兼顧作業中安全防護方式為其推動重點;亦即安全設施與設備導入應考量「簡單、清楚、明白、可操作」為主。
圖2 安全衛生管理工作推動架構
此外,有感於承攬商考量工程成本利潤,對安全衛生設施設備設置標準也存在一定程度差異,如因所屬地域勞動檢查要求標準不同,而有不同型式等級的安全防護作為等。而此想法結果所存在的安全缺口,依據調查也普遍存在於國內營造業經營模式;這也就是為什麼職災無法有效控制的原因。為此,營造職場減災作為應強調,透過溝通以取得第一線工作者支持、認同與接受,以期達到設施設置一致性、有效性及持續有效性等。
圖3 安全衛生設施設置要求
科技應用始終來自於人性,任何安全防護設施作為都必須上下同心,異中求同。為此,營造安全衛生管理作為著重於:(1)從制度上看安衛設施的一致性;(2)從檢驗與試驗中檢核安衛設施的有效性;(3)從巡視與巡檢中確保其安衛設施功能的持續性;以及(4)從公司安全文化的信念堅持中找到職安的價值性。最後,基於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下,經由充分溝通以取得第一線工作者的支持、認同及願意配合與接受(如圖4所示),如此才能有效推動以達到減災的目的。
圖4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推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