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4/15

勞動臺北電子報第192期

發行: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發行人:高寶華 本報每月1、15日出刊

AI 人工智慧對工會之挑戰

美國康乃爾大學產業及勞工關係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副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副教授/前勞動部部長

  潘世偉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定義為“一套以機器為基礎的系統,能夠依據人類所要求之特定目標,進行預測、建議、或者決策,以影響真實或虛擬的環境”。AI 能夠影響環境,依據既定之目標生產出結果(可以預測、建議或決定)。可以運用機器或人類建立之資料導入,以察知真實及或虛擬環境,或將這些資料抽象化,以自主或是人工的方式,經由分析建立模組(例如:經由機器學習)以及運用模組之導入,模擬可能的結果選項。AI系統的設計,在操作上是能有不同層次的自主性。

 

       未來人們可能與機器人並肩工作:亦即AI將處理需要較多體力或是重複性、經常性,以及那些較無趣的工作,讓人們有較多時間從事較具創意且更策略性,經由掌握資料所做的決策。雖然科技幫助人們改善工作並不新鮮,但麥肯錫顧問公司已指出,由於遠距工作以及持續自動化,在2030年以前,全球將有近億的勞工必須轉換,找尋不同的職業,也就是大約今日加拿大與義大利人口的總合(3801+5955萬)。

       

       未來就業機會所需的技能是值得探討的。究竟哪些技術有用?已有研究指出,社會與情緒技能具有顯著的需求。再加上先進的認知技能,包括批判性「明辨性」的思維、決策能力,以及統計能力等,是被認為必須擁有的名列前茅的技能。研究指出,在自動化、AI以及機器人當道下,高階技術當然會越來越重要,雖然那些需要人力以及體力技能,以及基本認知能力的工作將會減少,但對於情緒與高階認知技能的工作需求將會成長。一個越是自動化、數位化、以及動態化的勞動市場,任何產業或職業的工作擁有可以滿足下列三種條件的基本技能,都會更具勞動市場的競爭力,包括如何在自動化系統以及智慧機器能做的之外增加自己的價值、能夠在數位環境下工作、以及能夠持續性的把自己調整到新的工作方法或新的職業需求。

 

       AI 的普及化對工會的挑戰是多面向的:從正面觀察,新科技增進某些技能或職業的勞工生產力,並催生新市場、新產品、新服務、降低中小企業與新創企業進入市場的障礙,而增進各行業對勞動服務的引伸需求。從負面觀察,則是新科技可能使某些人力工作面臨被自動化技術取代的危險。由於「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技術的發展,被取代的工作不必然是技術含量最少、所需教育程度最低的工作。新科技也會促進平台經濟,而可能使「承攬合約」或「群眾外包」的勞務提供方式局部代替正式的勞雇關係。新科技一方面創造新的價值,提高某些人或整體的所得,另一方面,網路科技的人力代替和人力互補效果,都可能使就業占比或相對薪資出現兩極化的現象。

 

       政府當然有責任解決弱勢勞工保障的問題,但這更是工會需要超前佈署的課題。焦點在於如何增進勞工適應網路經濟的能力,並為弱勢勞工提供安全保障。工會在其組織、行動以及政策上皆應思考以下課題:

1.工會是否關注並提高職業訓練對市場變化的敏銳度,以增進勞工適應網路經濟的能力。

2.工會是否關注正式教育體系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彈性,吸納非正式教育體系的能量,以增進新世代勞工適應網路經濟的能力。

3.工會必須強化就業安全的保障,協助「無雇主」勞動者集體談判權。

4.工會必須關注弱勢勞工基本生活保險的制度安排,政府如何為「無雇主」勞動者提供「可攜式」失業保險、職災保險。

5.工會必須注意商事及勞動法規彈性化的發展,一方面是否提供邊際勞工更多的就業機會,但一方面亦須重視是否降低工作者之勞動保障。

6.工會亦須重視改善投資環境以助長企業競爭的政策,以求間接增進就業並提高人力品質。

7.工會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對話,支持擴大政策制定的諮詢管道,開放資料,廣納眾人智慧。

8.工會勢必要建立更團結的組織,建立對產品及勞動市場的專業認知能力,關注更多元結構下的勞工需求。

 

圖說:優良工會評鑑委員實地訪視工會

我想回饋:

文章主題對您的幫助程度?





可寫下您對文章的感受或建議

若有勞動法令或其它勞資問題請至臺北市陳情系統1999(https://1999.gov.taipei/)。

驗證碼


變動時代下工會的使命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農經博士/台灣勞動學會理事長

張家春

 

一、工會發展的時代意義

       工會在每一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面貌與功能。日治時期,文獻記載的臺灣罷工事件就超過百起,記錄最早的罷工是1898年艋舺碼頭封箱工人罷工。時至2022年,面臨嚴冬的能源通膨與物價上漲,歐洲各國街頭興起多起示威遊行和罷工抗爭。英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破40年新高,超過11%,造成超過10萬名護理師在12月15日進行史無前例的「一日罷工」。法國更是在此時 (2023年3月28日)由總工會發起連續多日全國性抗議年金改革的大罷工,恐將撼動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政權。南韓,公共運輸工會的「貨運連帶本部」在2022年11月24日的感恩節發動的強悍罷工,造成南韓貿易運輸的中斷,迫使總統尹錫悅必須出面化解。美國更是自新冠疫情爆發以後多次醞釀港埠、碼頭和倉儲貨運相關工會的罷工,聯邦政府不得不多次介入勞資雙方的協商才得化解。近200年來,世界各地工會在不同的時期都會為了工人的權益發起一場又一場的抗爭,一場又一場的協商,一次又一次的運動。其根據的理論就是「工人必須團結才能有效與資方協商談判,以爭取應有的權益」,此所以我們強調勞動三權的「團結權」、「爭議權」以及「團體協商權」重要性的由來。

 

二、工會面臨的挑戰

       工會既手握團體協商權,為會員爭取優化勞動條件、工資、福利,並監督、糾正雇主違法或違背勞動契約的管理行為,必要時以爭議行為作為談判籌碼,在理想上確實對提升勞動者與資方進行談判時的地位有幫助。但是觀察世界各國的工會組織率,卻見普遍下降的趨勢,臺灣的工會組織率中,職業工會組織率截至民國111年第4季為43.3%,產業及企業工會組織率則為8%。相較於民國99年的53.4%及14.6%確實也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然而,不能單純只看組織率說故事,而是要看整體的社會組織與政治運作結構,才好觀察工會在勞動者權益促進上的角色份量。例如德國工會組織率儘管只有40%,但透過團體協約的一般化宣告制度,其覆蓋範圍可以達到全國勞工數量的80%至90%;新加坡的工會組織率雖然只有22.2%左右,但是不論是新加坡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最大的反對黨-工人黨皆聚集了由勞動階層、工會成員與中產階級(其中不乏偏左的社會主義支持者)來共同組成。工會運動則被納入國家組合主義(corporatism)的倫理中,政府贊助「全國職工總會」(National Trades Union Congress),此會的目標是為工會成員解釋政府政策,以及動員他們支持政府的施政,而且人民行動黨和「全國職工總會」維持著連結的關係,而勞動階層實質參與政策的制定與實行是勞工運動的極致表現。綜上所述,工會的組織率或會員的覆蓋率固然可以作為勞動者維權的指標,但是不足以保障維權的充分。臺灣不論就團體協約覆蓋率或勞動政策的政治參與程度而言,尚須努力的空間仍然很大。

 

三、如何做好組織工作

       在綜合整理歷來各樣勞工運動維權的訴求,可歸類為以下三類權益:(一)優質勞動條件的爭取、(二)尊嚴勞動的維護與(三)伴隨生產、失業及退休而發生風險(就業保險、退休年金及社會保險等)分攤的合理歸屬。面對氣候變遷、AI人工智慧及中美貿易戰下經濟供應鏈區塊化的影響,在臺灣,非典型及非正式的勞動人數不斷增加,就連傳統工作在大數據及AI人工智慧時代下,也面臨極大的衝擊,例如:平台經濟日益興盛,對餐飲及計程車業的衝擊已經顯而易見。而世界經濟論壇預計到2025年,機器可能會取代850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人工智能推動的經濟增長,還會產生9700萬個新崗位。

 

       這樣的環境背景,工會組織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變革,故可以分為下列三個方面的變革:(一)輔導會員因應新型態的工作職務內容,提升就業能力;(二)對失去競爭力的工作職務,輔導轉型;(三)對於新型態工作的勞動者,創立適合的工會型態以利擴大吸收會員的基礎,或有論者提出網路工會、虛擬工會等主張皆屬之。同時工會也要運用各種科技工具來成為組織工作的助力,例如運用網頁、Line、IG、FaceBook等各種軟件APP來聯繫會員,推動會務,以及運用各種視訊會議軟件(Teams、Zoom、Google Meet等)來做好維繫組織的工作。這些都是現階段工會組織工作趕上時代變動的必要作為。

 

四、臺灣社會發展下工會的使命

       協助解決當前臺灣的勞動者面對的困難就是工會的當然使命,舉其犖犖大者有以下數項:(一)1950年代已降的嬰兒潮順勢推衍的退休大潮將至,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二)勞保年金制度收支漸趨失衡,如何因應遽臨的大量退休人潮確是重大議題;(三)青年低薪與低生育率問題關聯,已危及國家安全;(四)產業轉型與勞動力結構顯有磨合差距。因應這些勞動力、勞動者生產及生活上各項困難,工會做為肩負勞動權益維護與提升勞動者生活品質的責任,有必要以創造條件以有效改善這些問題、團結勞動者為使命,可以透過參與立法、社會對話、團體協約、勞資協商及參與企業治理達到以下之目標:(一)創造中高齡及高齡勞動者勞動力運用的環境及條件、(二)確保勞動者退休的生活保障、(三)針對青年低薪問題創造新型態勞動服務平台,有效提升青年就業能力、(四)結合公、私部門做好產業轉型與勞動力結構銜接的服務工作。

 

五、結論與展望

       臺灣是以中小企業為骨幹的經濟發展模式,工會運作的勞工維權必須有政府協作才能事半功倍。不同層次的勞、資、政三方參與的社會對話是我國經濟發展特色下必須要有的重要機制,可惜推行多年卻仍待落實。臺灣有高素質的人力及勤懇的勞動者植根臺灣,且發展出具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22年 IMD 世界競爭力年報」(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臺灣在63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7名。

 

       因此為了更長遠的國家發展,政府應更重視工會,創造有利工會發展的三方對話環境至為所盼。

 

圖說:優良工會評鑑委員實地訪視工會

我想回饋:

文章主題對您的幫助程度?





可寫下您對文章的感受或建議

若有勞動法令或其它勞資問題請至臺北市陳情系統1999(https://1999.gov.taipei/)。

驗證碼


活動名稱/內容 時間/地點 洽詢單位/電話  相關連結
「Bling兔U就在台北–優質旅宿業聯合招募」 4月22日(六)10:30~16:00
臺北車站中庭
(中正區北平西路3號)
臺北市就業服務處
(02)2338-0277
相關連結
臺北市庇護工場母親節產品行銷記者會暨身障藝文音樂饗宴 4月27日(四)10:30-12:00
ENJOY臺北餐廳
(信義區市府路1號1樓南區通廊)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
身障管理課
(02)2338-1600轉5215
 

如果您對本電子報有任何建議, 歡迎來信至 E-Mail:labornewspaper@gov.taipei
本信箱僅提供讀者對本報編排、文稿、主題之建議,有關勞資問題請上本局單一陳情系統https://hello.gov.taipei/Front/main

勞動即時資訊請加入勞動臺北粉絲團


本電子報歡迎轉載,僅供非營利目的使用,轉載時請務必註記來源為「勞動臺北電子報」,另請讀者切勿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原作文字,如有前述行為致有損害原著作者名譽之疑慮者,依現行著作權法規定,須自負民、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