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行為認知差異於營造安全管理推動阻礙與變革
明志科技大學環安室鄭慶武主任
依據2020年勞動檢查年報統計近十年營造業重大職災死亡人數平均為80人,其中又以民間建築工程案墜落職災事故比例最高,且也多肇因於高處作業或鄰近開口處作業時不安全行為最多(如圖1所示)。檢討其發生原因主要仍以未落實教育訓練及危害告知最多,特別又以10人以下承攬企業最為嚴重。
圖1:營造業重大職災墜落死亡統計分析(資料來源:勞安所研究案)
歷時3年現場實務作業勞工行為觀察及訪談結果發現(如圖2所示),「樂觀偏差」及「矛盾心理」認知是隱藏在營造業安全管理工作推動最大的阻礙與隱憂。其中,樂觀偏差的認知為工作者認為不會那麼倒楣災害在自己身上發生;矛盾心理則普遍出現於職場教育訓練與危害告知提醒注意事項時,答覆「知道」,但到了現場作業時,在進度壓力及作業效率成本利潤考量,基於個人作業方便、舒適、有效的心理認知,面對作業危害應有的防護行為卻普遍出現「做不到」的矛盾心理。此為營造職安管理的最大缺口,也是職災事故率無法有效控制及下降的根因所在。
圖2:建築工程外牆作業實務觀察狀況
為此,依據歷年研究成果整理出目前國內營造業安全管理工作推動過程,就勞工認知行為於進入營造作業環境時可能發展模式,以及管理者或承攬商如何因應其行為變異所採取之介入管理作法等(如圖3所示)。從圖3發展模式可以進一步了解第一線基層勞工就安全知識與技能來源,是承襲師徒制經驗或正規學校職安教育養成結果,當錯誤認知於進入職場後的危害行為,也將造成管理者與承攬商安全管理工作的考驗與挑戰。
圖3:勞工認知行為於進入營造作業環境時發展模式
面對目前國內嚴重缺工問題、勞工老齡化問題,以及工程轉包等工程困境,如何透過有效的IT技術導入(如IoT監控機制等),協助第一線管理者及時掌握作業現場勞工的危害行為,及時矯正與防阻可能的意外狀況存在與發生等,都是目前國內營造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點。
「安全沒有捷徑,危害只有尋短的心。」;「雇主有心,安全如銅牆鐵壁;勞工無心,危害發生如生死劇本。」;「安全工作非只是沙盤推演,若非現場檢驗,防微杜漸,任何一點一滴都可能成為血淚傷痕!」;「當安全淪為檢查時的擋箭牌,意外的劍,刺得比你想的還深!」。這些口號常常被自己用於職安教育課程結束前的宣告與警惕。從事營造業職安管理工作推動,總認為一切都是「勉強」而來,在「勉勵」與「強迫」下半推半就間完成職安信念與生命價值的交付。
『安全』是一種習慣,不是為了他人而演出,只為自己創造美好生命;
『安全』是一種紀律,當行為偏差時,可以導引我走回平安的路;
『安全』是一項承諾,人人都必須平安回家;
『安全』是一種文化,當人人都已習慣,企業最大資產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