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9/01

勞動臺北電子報第177期

發行: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發行人:陳信瑜 本報每月1、15日出刊

科技人才行情漲,面試前必須掌握的2大重點

 

  COVID-19疫後時代,世界局勢產生劇烈變化,加快高科技產業的飛速成長,如今人力嚴重短缺,使得全球積極搶才,對於工作者而言,不妨抓住此波機會,將心動化成行動,直接參與大型就業博覽會主動求職。

 

  近期,本市就業服務處將於111年10月1日假臺北市政府一樓中庭,舉辦「科技就業博覽會」,建議求職朋友們可藉由參與這類的就業媒合活動,與公司招募人員直接對談,更能透過此方式,就近觀察就業市場需求,與時俱進增強所需的專業技能。

 

  面對大量湧入的新機會,想踏入科技領域,該怎麼做?

 

圖說:科技產業積極打開徵才大門。

 

       首先,具備扎實的硬實力。


  科技業涵蓋數十種不同的產業別,然而每項職缺都有必備的技術條件,舉例來說,前端工程師得熟知HTML、CSS等,C,C++是韌體工程師必備技能,全端工程師廣泛使用 PHP後端語言,產品經理PM需懂得分析數據、研究使用者行為,當然外語能力是基本條件,再加上科技不斷推陳出新,除了對產業背景知識瞭若指掌外,不管是不是理工科或是文科出身,都必需熟稔二至三個專業領域,成為跨領域的π型人才。

 

       其次,強化個人價值的軟實力,找出獨特的個人優勢。


  大環境瞬息萬變,工作人必需順應局勢,虛心接納學習新事物,勇於創新接受挑戰。甚至在高壓環境下,多數專案牽涉各部門間的密切合作,這時若能在組織中,突顯溝通協調能力,共同解決各項複雜的問題。相信大部分的企業都歡迎擁有上述特質的人才,即使學、經歷不夠亮眼,仍有機會翻身被看見。

 

圖說:民眾參與大型就業博覽會主動求職。

 

  科技業求才若渴,找工作的最佳時機來臨,對於有實力的求職者來說,將擁有更高自主性來選擇契合的公司。當前置功課準備就緒,可利用就業博覽會直接面談的機會,表現出專業、熱忱的求職態度,更容易受到面試官青睞並獲錄取。本市就業服務處鼓勵您多加善用政府資源,今年(111年)下半度將於10月及11月各舉辦大型就業博覽會,此外,轄下各就業服務站不定期舉辦專案徵才,公立就服機構就業媒合服務完全免費,對於徵才活動有興趣之民眾可至台北就業大補帖網站查詢(https://www.okwork.taipei)。

 

疫後就業與工作型態的發展與因應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教授成之約

 

       根據Mckinsey企管顧問公司於2021年針對八國國家約800家企業執行長所做的調查,就後疫情時代的勞動力運用,多數的受訪者都認為COVID-19疫情加速了企業的自動化、數位化,以及增加對於個人承攬者(或稱獨立工作者、眾包工作者)、零工經濟工作者(Gig economy worker)和遠距工作(Work from home)的需求。

 

       有些現象在疫情期間與疫情舒緩後的情況會有所不同,但是總體趨勢是不變的。以遠距工作為例,疫情期間一週五天的遠距或在家工作,在勞資雙方各取所需的趨使下,開始朝向混合工作(Hybrid work)模式方向調整。根據Mckinsey企管顧問公司於2022年的調查,由於資方擔心員工長期不進辦公室工作會影響到員工的歸屬感,而勞方擔心長期遠距工作會導致人際關係互動不足,因而勞資雙方同意將一週五天遠距工作調整為三天遠距、兩天辦公室工作的混合工作模式。(De Smet, Aaron. ets., 2021)

 

       除此之外,根據日本研究機構的調查發現,「疫情大流行前」(截至2020年2月)有過遠距工作經驗的人為5.5 %,「2020 年大流行期間」有29.0%的人遠距(在家) 工作,大流行期間之後繼續從事遠距工作的人則為17.6%。換言之,即便疫情舒緩,遠距工作似乎已經成為常態。(JILPT, 2021)

 

       個人承攬或眾包工作就業型態的發展,除了與數位化的發展有關之外,與企業將業務委外的需求和Y世代與Z世代追求自由與彈性的工作時間和地點也關係密切。

 

       個人承攬係一就業型態,而遠距工作則屬於一種工作型態,但是兩者之間卻存在著一些需要關注的共同議題:

  1. 無論是個人承攬或遠距工作,均存在著職業別的差異;遠距工作是高技能職業(例如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在低技能和中等技能的勞工中,遠距工作比率是最低的,包括許多需要親身參與工作的職業,例如個人照護、生產或銷售等。 (OECD, 2020)同樣地,具備資通訊技能(ICT skills)的個人承攬者可以承接一些影音設計或辦公室有關的行政或文書工作,否則可能就選擇去從事外送的工作。不僅於此,由於職業階層別的差異,進一步會導致工作收入的差異或甚至所得分配的差異。
  2. 無論是個人承攬或遠距工作,均存在著性別的差異;即便男女性勞工都具備資通訊技能,男女性從事的工作內容仍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差異。男性多從事一些設計或研發的工作,而女性則多從事一些與辦公室有關(office-related)的工作,如行政與文書等。除此之外,對女性而言,若在家從事遠距或個人承攬工作,由於經常還要承擔家務勞動,更容易導致工作與生活時間不易切割的問題,也更經常要面對壓力與可能的家庭暴力問題。
  3. 無論是個人承攬或遠距工作均存在著職業傷害不易認定的問題;當家庭是工作場域時,在家所從事的各項活動是否都與工作有關,是否所有傷害都應該被認定為職業傷害,都是應該慎思的議題?
  4. 若不是僱傭關係,無論是個人承攬或遠距工作均存著社會保障不足的問題;就我國而言,由於非僱傭關係的勞工無法參加就業保險,當遇到非自願失業時,自然無法受到就業保險的適用與保障。

 

       雖然沒有具體數據資料可以做為參考,依據其產業結構和互聯網的便利性,臺北市從事個人承攬或遠距工作者的比率應該會是偏高的,對於個人承攬與遠距工作所可能產生的影響與問題,應該予以重視和因應。對此,或許臺北市政府可以就以下面向來強化個人承攬或遠距工作者勞動權益的保障:

 

  1. 透過職業訓練來提升勞工資通訊技能,以保障更多勞工可以從事遠距工作的權利,以符合國際勞工組織保障勞工電傳工作權利(Right to telework)的主張。
  2. 訂定自治條例來保障個人承攬者與非受僱的遠距工作者失業期間的所得安全,甚至必要時,可以就離線權(Right to disconnect)來加以規範,以避免超時工作的問題發生。
  3. 進行長期研究或追蹤,以進一步瞭解個人承攬與遠距工作對於性別、職業傷害等的影響,進而能據以研擬適當的政策來加以因應。

 

參考文獻

De Smet, Aaron. ets. (2021), “It’s time for leaders to get real about hybrid”, Mackinsey Quarterly, June.

JILPT (2021), Results of the “Survey on the Impact that Spreading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Has on Work and Daily Life” (December 2020 Survey, coupling with the respondents of April, May, and August surveys) (First Aggregation). 3rd wave. https://www.jil.go.jp/english/special/covid-19/survey/ documents/20210118.pdf.

OECD (2020),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teleworking in the post COVID-19 era: How can public policies make it happen? 7 September, available at www.oecd.org.

林玠均譯(2021),「誰轉變會最大?麥肯錫:後疫情時代的未來工作趨勢」,天下雜誌,下載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142

如果您對本電子報有任何建議, 歡迎來信至 E-Mail: labornewspaper@mail.taipei.gov.tw 本信箱僅提供讀者對本報編排、文稿、主題之建議,有關勞資問題請上本局單一陳情系統 https://hello.gov.taipei/Front/main

勞動即時資訊請加入勞動臺北粉絲團

本電子報歡迎轉載,僅供非營利目的使用,轉載時請務必註記來源為「勞動臺北電子報」,另請讀者切勿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原作文字,如有前述行為致有損害原著作者名譽之疑慮者,依現行著作權法規定,須自負民、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