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1/01

勞動臺北電子報第185期

發行: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發行人:高寶華 本報每月1、15日出刊

「勞動權益桌遊改版2.0-工作How薪情」上桌!談勞動教育向下扎根工作

 

       工作,對個人來說,是一種自我的實現,也是維持經濟的重要模式,對家庭來說亦是如此。大部分的人,都需要投入就業市場,經過「工作」成為「勞工」,所以「了解勞動權益」及「工作生活平衡」,成為至關重要的生活議題。

 

       為因應108新課綱上路,本局前於108年以高中職學生為對象,開發全臺首款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勞動權益桌遊—《Why工作How生活》,並透過各種不同方式與管道推廣,如納入赴事業單位辦理勞動教育課程規劃、舉辦種子教師培訓營與校園巡迴推廣活動、鼓勵社區大學開設以本桌遊為教具的勞動教育課程等。推廣近2年期間,獲得許多學員肯定本桌遊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的正面回饋,但在肯定之餘也有部分人反應遊戲規則較繁複,講師與學員需耗費較長時間講解與理解,以致整個遊戲花費的時間較長。

 

       有了第一套勞動權益桌遊成功開發的經驗後,為使勞動教育繼續向下扎根,本局於111年續規劃開發以國中學生為對象的勞動教育桌遊—《工作How薪情》。這套桌遊雖仍維持前一套桌遊「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設計精神與主軸,但藉由精簡遊戲的流程,除可大幅縮短遊戲時間外,最大特色是增加「大班玩法」的設計,讓講師更有彈性地可在有限的一節課時間內,帶領學員完整體驗遊戲;同時透過學習歷程單的設計,講師也可藉以評估學員的學習狀況並進行議題延伸教學,提升教學與學習效果。

 

       不論是《Why工作How生活》還是《工作How薪情》,本局開發設計的勞動權益桌遊皆以「為什麼要工作」與「如何好好生活」為核心概念,並將勞動關係、勞動權益、職場認識、職涯發展等真實勞動現況融入遊戲規則中,透過情境式的遊戲設計,例如:有限的時間該如何分配給工作與生活?若是遭遇到公司的不公平對待(如加班到過勞)時,可以怎麼捍衛自己的權利?當遇到個人無力面對的勞資問題時,勞工如何團結進行集體協商等等,讓玩家在職場角色的扮演與互動過程中,擬真體驗各種職場情境與勞動課題,進而提升學習勞動相關議題的動機與樂趣,引導玩家建立勞動意識。

 

       勞動教育是公民教育重要的一環,勞動意識也是每個人在進入職場前就應具備的素養能力,因此,為減少「未來勞動者」進入職場後不知如何維護自身勞動權益的情形發生,校園內的勞動教育推廣工作尤顯重要。本局開發勞動權益桌遊的目的,除了希望以「寓教於樂」方式,轉化社會大眾對於勞動法令與勞動議題艱澀難懂的刻板印象外,最重要的就是期許這套桌遊能成為勞動教育教具,協助教師減少教學負擔並提升教學效果。因此,本局除鼓勵學校及老師踴躍申辦「勞動權益桌遊校園巡迴推廣活動」,由本局派專業講師入校帶領遊戲教學外,也歡迎登記設立於本市之企業運用本局「赴事業單位辦理勞動教育課程計畫」,申請使用勞動權益桌遊舉辦勞教課程,此外,如各界對本局開發之桌遊有興趣者,亦可進行洽借或合作推廣。

 

圖說:本局前於108年以高中職學生為對象,開發全臺首款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勞動權益桌遊-《Why工作How生活》。

在日常中尋找勞動蹤跡:勞動影像工作坊籌辦記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鍾宜杰

     

       臺北市政府勞動局舉辦勞動影像工作坊邁入第2屆,從2019年舉辦第1屆後,接著就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連續停辦了兩年。2022年勞動局希望擴大辦理,招募的對象不再限制於工會成員,而是希望召募廣大的市民參與,以期吸引更多民眾投入勞動影像創作。兩屆招募的對象範圍不同,招募的策略與狀況也有所不同。但我認為最值得探討的是,今年的題材與獲獎作品,表現出當代人們對勞動議題的想像與關注已出現更寬廣與細膩的視角。古典理論中的勞動議題,經常圍繞在勞資關係、勞動環境等較宏觀的面向,但今年的工作坊發現,人們對於勞動的關懷,已經把目光逐漸放在個人身上。

 

       2022年學員們所提出的題材中,多半關注的是個人在日常勞動中所獲得的成就感與自我肯定,工資勞動的結構性問題不再是他們所重視。例如本次產出的勞動紀錄片-〈28以後〉主角所關心的是工作與個人生活(命)的抉擇,她對工作投入相當多的時間與熱忱,同時也犧牲了與家人的關係,兩者讓她難以抉擇。〈幸福SNG〉除了探討家務勞動的分工,以及女性在兼顧母職與個人事業時所做出的選擇與犧牲,女主角在片中直接說出,她願意做家事,但是做家事對她而言沒有成就感。此外,〈大手小手〉裡的主角,擔任家教數十年,勞動工時與報酬似乎從不是她的考量,她願意超時地為學生做教學以外的陪伴與照顧,教學對她而言是一種志業。

 

       這些主題在過去很少被提及、或者未被放進勞動這個命題來討論。多年前我曾拍過一部紀錄片,其中一部分探討了非典型勞動。當時,多數非典型勞動的受訪者提到自己工作時,多半不想公開露臉,他們認為沒有穩定工作除了工作難找之外,部分是自己的問題,而且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時至今日,「斜槓」在今天的社會已不再是新鮮事,越來越多人願意把自己的生存方式與勞動狀態告訴大眾,而且他們是以正面的角度來看這件事,並以此為出發,探究勞動的處境。除了前述的幾部片,2022年的學員作品〈外送路上〉也是一例。

 

       這些例子說明,古典的勞動論述不太能直接套放在現今的勞動場域,我們也應該以不同的視角來看現今的勞動現象。這並非要說古典理論不再適用,而是要說,當社會變遷與社會結構不斷改變的同時,無論是政府部門、學術研究者、社會運動者與觀察者,皆應體察到這些變動,並開始微調自己的視角,從細膩的端倪發現問題正在產生變化,如此才能提出各領域應有的應變之道。

 

圖說:6部精彩又感人的2022勞動影像工作坊得獎影片均可至勞動局官網(https://bit.ly/3YCB3Nv)與臺北市政府勞動局-勞動臺北臉書紛絲團(https://bit.ly/3BQv9P4)觀賞。

如果您對本電子報有任何建議, 歡迎來信至 E-Mail:labornewspaper@gov.taipei
本信箱僅提供讀者對本報編排、文稿、主題之建議,有關勞資問題請上本局單一陳情系統https://hello.gov.taipei/Front/main

勞動即時資訊請加入勞動臺北粉絲團


本電子報歡迎轉載,僅供非營利目的使用,轉載時請務必註記來源為「勞動臺北電子報」,另請讀者切勿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原作文字,如有前述行為致有損害原著作者名譽之疑慮者,依現行著作權法規定,須自負民、刑事責任。